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国东北,激起全国人民愤怒反抗。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配资炒股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由阶级矛盾转为民族矛盾。随着国土的沦陷,地处四川东南部的綦江县(今綦江区),是连接大西南与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骤然凸显,当时被称为“陪都屏障”“新四川之源泉”。国难当前,中共綦江地下党组织团结一切爱国人士,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在抗战的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以纸笔作刀枪的共产党人
1936年冬天,留学日本的夏经权(夏奇峰化名)由日本回到东溪老家,团结一些从外地读书回乡的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东溪文化体育社”,开办“东溪图书馆”,出墙报,教唱抗日歌曲,向广大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的罪行。
1937年暑假,共产党员陈毅乔(李冰洁化名)从上海暨南大学回到东溪老家,与夏经权扩大“东溪文化体育社”的活动,并将一批进步青年组成“东溪文化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古城怒吼》等抗战话剧,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团结各阶层人士成立了“东溪镇抗敌后援会”。其时,原已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社联”、在綦江县政府任督学的邓后炎,积极赞助东溪文化剧团到綦江城演出。1938年初,陈毅乔商同邓后炎,在綦江成立了“九一八剧社”,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采取演出话剧、街头讲演、教唱抗日歌曲等方式进行宣传,扩大了抗日宣传的影响。
展开剩余81%▲1938年夏,綦江中学师生自编自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下学期,中共綦江县特支书记夏经权、组织委员陈毅乔应聘到綦江中学任教,陈毅乔还担任女生部的主任,宣传委员危昭文应聘在古南中心校任教。此外,还有在綦江女校任教的党员郑晓炎,在东溪女校任教的党员曾洁,在中峰中心校任教的党员张昌德,石角镇在导淮委员会任职的罗恩源等,他们以公开的身份为掩护,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民众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的形势教育。经过培养,进步分子被秘密吸收为共产党员,陆续建立了中共綦江中学男生支部、女生支部、古南小学支部、綦江女校支部、东溪女校支部、中峰支部。这些学校以中共支部为核心,团结群众,发动爱国师生,开展抗日宣传。綦江中学师生开展了一次轰动全城的为前线抗日战士募寒衣的活动,募集了寒衣款7000余元,开展义卖收入4000余元,除一部分供綦江中学女生、綦江女校师生和“妇女会”为抗日战士缝制棉衣,其余款项连同缝制的棉衣,全部寄到抗日前线。
与此同时,中共綦江县特支的同志团结各阶层人士,成立了“綦江抗敌后援会”,逢场赶集上街演讲,教唱革命歌曲,演出救亡话剧,出墙报,张贴漫画和书写标语等,激发綦江各界群众的抗日情绪。
綦江中学师生的抗日宣传及其他爱国进步活动,却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敌视,布置校内反动分子监视抗日进步师生,当局对认为有“异党嫌疑”的进步学生,进行迫害。夏经权、陈毅乔被迫转移到东溪,另辟工作据点。
▲中共綦江县支部遗址。(图片来自《魅力古南》)
1939年,宋美龄领导下的新生活运动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乡村服务第一队到綦江,地下党积极派人参加,和她们通力合作,开展妇女救护训练,办妇女识字班,组织歌咏队,演讲、演剧,在綦江、东溪两地定期出宣传抗战的大型墙报,还组织宣传队沿川湘公路到南川县城进行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她们离开綦江后,东溪的党员还用“新运妇女会”的名义成立“东溪分会”,继续进行各种抗日宣传,直到“皖南事变”时才被迫停止。
1940年7月至1941年8月,綦江县城接连三次被日机轰炸,炸死121人,炸伤230人,炸毁房屋600多间,使綦城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共产党员,采取印发传单、书写标语等方式,大量揭露日寇侵华罪行,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抗日骨干的共产党人
1938年暑假,在綦江县城文庙举办了一期颇具特色的“战时教育师资讲习会”,名义上由綦江县政府主办,县长任会长,教育科长任副会长,县政府督学邓后炎任教导主任,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任教师,采取陕北公学的教学方法,上午讲课,下午座谈讨论,讲习时间40天,学员200人,名为训练教师,实为抗日救亡运动培训骨干,深受学员欢迎。
▲抗战时期的教育师资讲习会旧址。(图片来自《抗战綦江》)
讲习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讲习会”开设的政治课和业务课,都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着力于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思想。二是“讲习会”开设了“军训”课,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军训和军事管理的教官是从綦江驻军中请来的,学员按部队建制,分为班、分队、中队、总队,起居作业和正规部队一样要求。军事课程,除教练基本制式外,还要教练持枪动作、瞄准、射击、刺杀等。三是“讲习会”结束时,除向学员布置教学任务外,明确布置每个学员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真正做到抗日救亡,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的出知识,必要时,教师要挺身而出,组织抗日队伍,带领上阵,不怕流血牺牲,充当抗日骨干,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讲习会”培养了学员的爱国精神,提高了学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精神,促进了学员民主革命思想的进步,培训了抗日救亡的骨干。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产党人
1939年下半年,中共綦江县委(1939年4月,经中共川东特委批准,中共綦江县特支改建为中共綦江县委)与东溪开明人士吴举宜等筹办的东溪中学正式开学,吴举宜任董事长,邓后炎任校长,夏经权、陈毅乔、刘乃庚和从陕北公学来的沈薇、张一萍等一批进步青年在学校任教。东溪中学一开始就由綦江县委控制和领导,反对封建主义,反对侵略,提倡男女平等。
▲东溪中学飞机楼。(资料图)
学校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实行读书和抗日救亡相结合,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所授各门课程都紧密结合抗日教育。如语文课多数是讲从报刊上选的有关抗日的文章,启发学生的抗日激情和革命意志。历史课和地理课就讲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使我们丧失了美好河山,引导学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去争取民族的解放。音乐课就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除了在校内对学生进行抗日教育外,学校还组织歌咏队、口头宣传队、戏剧队,到校外的东溪镇和赶水、镇紫街等地去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
东溪中学的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敌视,除夏经权、陈毅乔等受到特务监视以外,学生党员亦受到审查,处境十分险恶。1940年5月,东溪中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
▲渝南中学旧貌。(资料图)
194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李世璋为了躲避特务的监视和纠缠迁居綦江乡下,在时任渝南警备司令张轸的支持下于綦江永新开办了渝南中学。中共南方局在了解到此事后,当即派人与李世璋联系,李世璋接受了南方局安排的任务:吸收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到学校工作,对学生进行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革命文化,壮大抗日民主力量;同时隐蔽一批革命战士,保护他们的安全。南方局派来王华冰、张志先,南方局青年组廖永祥、刘世明,经济学家施复亮、钟复光,作家黄碧野夫妇、高天夫妇,东江游击纵队撤回到内地的曾庆明、罗伟炬等人聚集在了这里。在教学中,从文化上启迪民主革命思想;开展时政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1944年冬,日军发动湘桂战役,渝南中学位置重要。李世璋当即响应南方局建议,决定将学校迁往中峰乡紫荆山区,积极与渝南警备司令部司令张轸联系,申请枪支弹药补给,准备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渝南中学在特殊时期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校的同志们先后撤离,李世璋也在不久后辞去了渝南中学校长之职。
抗日战争时期配资炒股的,綦江党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群众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为前线输送了大量人力物力,使綦江成为大后方抗日救亡的重要据点。
发布于:北京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